t83516

欧盟对美妥协!付出13500亿美元,并支付15%关税!   欧盟虽然一直很硬气,

欧盟对美妥协!付出13500亿美元,并支付15%关税!   欧盟虽然一直很硬气,但是最终面对美国还是妥协了。根据新华社报道,双方达成的协议内容包括欧盟向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,并购买7500亿美元的天然气和军事装备,同时接受15%的关税,这些款项总额达1.35万亿美元,约占欧盟年度GDP的7.5%,相当于每位欧盟公民需承担3000多欧元。   欧盟在与俄罗斯关系破裂后,不得不四处寻找替代能源供应,去年从美国进口的天然气量增加了一倍多,面对即将到来的冬季,欧盟即便明知美国天然气价格高昂,也只能接受这一"救命"选项,近期欧盟达成的7500亿美元订单,本质上是通过高价采购来确保能源安全。 与此同时,波兰订购了96架阿帕奇直升机,德国则计划引进F-35生产线,这些军购看似是武器采购,实则是为了满足北约关于成员国军费需达到GDP 2%的要求,而购买美国装备是最直接的方式。   更关键的是,欧洲自己的军工研发老是掉链子,就像国产手机芯片搞不出来,只能继续买高通。   美国此次15%的关税设定颇具策略性,相比特朗普时期的25%税率更为温和,但高于完全零关税的理想状态,其针对性体现在主要针对机械、化工等美国优势产业,而对欧洲擅长的红酒、奢侈品等领域则不予涉及。 这种操作类似于超市的差异化定价策略,抬高牛奶价格的同时对鸡蛋进行特价促销,既制造压力又保留吸引力。 与此同时,欧盟据悉将放松对美国科技巨头的监管,此前谷歌、脸书等企业在欧洲频繁面临高额罚款,如今可能获得一定程度的豁免,这类似于商场在收取租金后,又为头部品牌提供专属优惠条款。   欧盟这波操作看似被动,实则暗含算计,能源安全关乎生存,即便高价进口也得咬牙接受,如同疫情期间天价采购口罩,同时通过妥协为电动车、芯片等战略产业争取转型时间。 紧跟美国虽然能换取安全保障,但代价是本土新能源和高科技项目可能面临资金短缺,长期依赖军购会削弱自主军工能力,而最终增加的关税成本将由普通消费者买单。   说到底,这年头所谓的"盟友",就是互相算计着做生意,欧盟现在像极了打工族,明知道老板在压榨,但为了五险一金,还是得继续996,关键问题是:这样的"保护费"要交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?